57歲的劉秀英在石龍交警大隊對面,租了個單間,已經住了7個月。她滿心委屈,“我在女兒女婿家做了12年的免費保姆,幫著把外孫帶大了,現在卻被趕出來了。”而老人的女兒則說:“我們的矛盾已經無法調解”。(11月13日《廣州日報》)
  中國自古就有“養兒防老”一說。父母拼命往孩子的人生里砸錢,一方面是為子女積攢未來,另一方面其實就是為自己的將來投資買“保險”。何況,“老兩口都是礦務局職工”,物質生活是有保障的。即使女兒翻臉不認娘,也不會餓死。因而,其投靠子女,不是來領取“養老金”,而是用“餘熱”貼近親情,尋找心靈的安慰。
  然而,代際認知差別的存在,生活方式和觀念上的差異,磕磕絆絆在所難免。人們樂見的是,哪怕火藥味再濃,雙方都能多忍忍,做到將心比心,和好如初。很可惜,現在的年輕人,往往意識不到這一點。面對父母的抱怨指責、行事方式,不入眼、不理解。對外來的批評,理智上或許接受,但感情上,總是相當抵觸。當他們感到理屈詞窮的時候,因為一點點脆弱的自尊心,總會奮起反擊。“趕走老人”是對自我角色認知錯位,親情淡漠,反映出了當今部分青年人過於自我,缺乏家庭責任和擔當意識。
  有人打比方:子女對父母的贍養,就好比是子女擁有的一張欠條,它讓子女們不感到孤獨,它能讓子女對父母牽腸掛肚,期盼他們遇難呈祥,長命百歲。親情是美好的溫馨的,需要彼此小心呵護。我們當然希望老人少些倚老賣老,少些嘮叨,多站在子女角度思考問題,畢竟家和萬事興。但把“做了12年免費保姆”的母親掃地出門,把這種變相“啃老”當做天經地義,如此不懂感恩不知領情,於情不合,於理不通。所謂“我們間的矛盾無法調解”,不過是不懂“羊知跪乳,鴉懂反哺”的道理。孝敬父母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,贍養老人更是子女的法定義務。鬧到對薄公堂,畢竟是兩敗俱傷,不值得。
  隨著老齡化時代到來,老人與子女相處難成為了常見的社會現象,雙方應該如何更好相處,大有學問。父母需要改變,但子女更該有一種“千錯萬錯都是自己的錯”氣量,因為這不是其他什麼人,而是自己的父母,自己最親近的人。什麼都可以寒,就是不能寒了父母的心。一個溫暖和諧的家庭真的無需太多,就看是否有各自後退一步的勇氣。
  文/晴川
  
  (辣味時評,一掃就行!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!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!)  (原標題:和諧家庭需要各自後退一步的勇氣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d41kdebf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